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七百八十三章 喜得貴子,故事終結 (2)

關燈
,趕快交待才是。”

番外之二——以貌取人的公主殿下

做為輔政王唯一的獨女,不需嫡長這個名頭,莞晞六歲之前,生活裏永遠沒有“懼怕”兩字,在家中,有曾祖母與祖父對她千依百順,父母同樣將她奉為掌珠,便是小著她兩歲的三個弟弟,從來也只有羨慕的仰視,誰讓輔政王這個父親嚴厲的一面從來只對兒子,對待莞晞始終嬌縱,再兼莞晞自幼聰慧乖巧,尤其伶牙俐齒,哄得長輩們無不疼愛。

就更不說宮裏的太皇太後與太後,有這兩座堅實的靠山,打小入宮,便是天子居住的乾明宮,長樂公主也是可以隨出隨入的,就算趴在禦案上玩鬧,大約也沒人理會在意。

至於大長公主,一直就將莞晞視為“小旖景”,待她比自己的曾孫女過無不及,整個衛國公府,也可由莞晞隨心所欲。

所謂萬般寵愛齊集一身,也就如是而已。

旖景眼看著女兒漸像她幼時,完全不識愁苦險惡,隱約有些擔憂,可她才猶豫著應否適當嚴厲管束,虞沨就已看穿,微笑安撫:“曉曉不似你我當時,身邊兒有那不懷好意之人,逼不得已才要步步警慎勾心鬥角,如是那般,委實太過苦累,她生於富貴之境,眾多親長維護,無不出於實心真意,養成直率縱情,也沒什麽不妥,這世間艱辛,我們總不至讓她經歷就是。”

相比三個兒子,旖景心裏也始終記掛著當初逼不得已將繈褓中的女兒留在西梁,導致骨肉離散的愧疚,恨不能用餘生補償,本不舍嚴厲施責諸多拘束,再被王爺這麽一勸,想想甚是在理,女兒是宗室親王之女,又有封邑在身的公主,金尊玉貴,就算不會那些隱忍討巧婉轉迂回,今後無論嫁去什麽門第,公婆妯娌總也不至苛待,再者有她家王爺把關,曉曉將來夫婿就算稱不得十全,品性總歸不差,自也不會虧待辜負,委實也沒必要用太多教條規矩約束,學那些小心翼翼機鋒應變。

她也從不期望曉曉將來爭取那些個才貌無雙、四藝精通、賢惠溫良的名聲,活得恣意灑脫是真。

因而旖景除了在曉曉三歲時親自為她啟蒙,教導著知書識禮的根本,並不強迫曉曉在琴、棋、畫藝上耗廢時力,至於女紅,更是沒有在意,由得女兒全憑興趣擇己所好。

曉曉逐漸長大,雖得萬般嬌寵,所幸的是性子生來豁達大度,往日也沒人敢冒犯挑釁,並不曾養成刁蠻任性,便是對待身邊侍女,也從不頤指氣使,旖景也就沒再憂心。

雖親長父母不曾強迫,但許是得自遺傳,曉曉明明沒在諸如琴、棋、書、畫多少用心,相比年長幾歲的世家女兒們,諸藝仍在中上,只不過一來她年齡尚幼,天生又沒有爭強好勝的心態,一慣不喜顯示人前,是以京都貴女多不知長樂公主精習四藝。

但無人不知這位長樂公主騎射了得,一手鞭法、劍術也不容小覷,據說便連自幼深受顯王親自教導的輔政王嫡長子虞珺也有不敵,當然,這完全是蘇漣與平樂兩位的功勞。

不似旖景當年是為覆仇自保才強迫自己修練騎射,曉曉是在蘇漣與平樂的引導下發自內心的熱愛,當然,她在這方面的天賦也確比王妃娘親過人,然,到底是女兒身,年齡尚幼,要說武藝無雙那不可能,但小著她兩歲的三個弟弟眼下確是比不上的,尤其是箭術,讓自打學會走步就被顯王與楚王父子二人監督著拉弓描靶的虞珺大郎君甚感挫折。

如果不出意外,曉曉大約會這般縱情直到及笄,可六歲那年,公主殿下闖禍了。

這又不得不說起曉曉另一個“天生”——以貌取人。

因為家人寵縱,公主殿下這個與生俱來的性情從不曾被強行糾正,就她身邊,無論乳母,抑或保母,教習嬤嬤,以致小廝侍女,甚至於坐騎、所養貓犬、逗趣的翠鳥鸚哥,都必須“重顏”。

就說王爺身邊的衛官統領灰渡,甚長一段時間都要繞道而行,就怕一不小心被公主殿下瞧見惹得這位遮目避走,據說晚間還會噩夢不斷,不過自然也不會有人為此責備灰渡,除了春暮。

好在曉曉長大後,審美有所“擴張”,不像繈褓時只以臉黑臉白為判,一回,與灰渡路遇,公主殿下竟嫣然一笑,主動去拉灰渡的袍子,讚一句“伯伯英勇不凡”,就此灰渡揚眉吐氣,再不以自家容貌自卑。

不過曉曉這以貌取人的毛病一直沒改就是了。

話說公主殿下六歲時,除了在自家,多數時候都被召入宮廷,當年旖辰的女兒欣安公主已經八歲,早已入學,除了先太子遺孤被太皇太後下旨恩封的韶華公主外,太後又在公候、官宦家中挑了幾個一般年齡的貴女陪讀,曉曉與她們相比,年齡更幼,但因啟蒙較早,進度倒也不差,幹脆也就一同聽學。

在三位公主面前,貴女們自是一掃在家的傲氣淩人,無不小心奉承,其中有個世宦魏姓女兒,年齡比眾人皆長,瞧著少了幾分稚氣,兼她又確生得美貌,更顯出挑。

不知魏小娘子桂貞在家是什麽脾性,自入宮伴讀以來,一張巧嘴,兩排伶牙,哄得三個公主心花怒放,她也儼然成了眾伴讀之首。

尤其曉曉,眼看她欣安姐姐待阿貞十分親近,先就有了好感,更兼以貌取人,不多久就被魏小娘子“籠絡”。

相比起來,首屆榜眼之女姚韞因生得膚黑目細,兼為寒門並非世宦,驀然到了宮廷,越顯謹言慎行,寡言少語。

姚韞因而被眾貴女孤立,越發不合群。

曉曉甚至不曾留意到這麽一個相貌平平,又故作嚴肅不茍言笑的伴讀,即使偶爾一眼恍見,旋即避目,視若不見。

有一日,欣安有恙告假,不曾聽學,曉曉與韶華先往探望問候,遂也遲到一刻。

先生未至,伴讀卻已就坐,不知怎的,阿貞就與那阿韞有了爭執,貴女們都還年幼,自身並沒形成什麽是非觀,卻因為入宮,大約是被家人灌輸了一肚子的討巧應酬,一時間,竟都偏幫公主們眼裏的紅人兒阿貞,七嘴八舌數落得阿韞面紅耳赤,氣惱不已。

及到韶華、曉曉攜手而來,見此情境,略大些的韶華自然擺著公主的架子詢問是非。

阿貞自是搬弄唇舌,控訴阿韞如何無理,仗她父親眼下是內閣學士,更兼吏部侍郎,甚得輔政王看重,不將眾人放在眼裏,一言不合,竟就動手,將好些個貴女的筆硯掃落案下,並惡言相向。

韶華因本身略微尷尬的身份——其父雖曾為文帝太子,身故前便即動搖儲位,甚至她出生時,文帝並未恩封,若非太皇太後與太後慈恩,她頂多也就是個郡主,母親韋太妃時常叮囑,讓她切不可恣意而為,務必謙讓友愛,諸事莫論,謹慎為上。

這也就養成韶華更加慎重細心,不比得欣安與長樂兩位妹妹那般恣意隨興,她時常揣度,看穿魏小娘子表面討巧奉承,也只是對待她們幾個公主而已,當其餘伴讀的面,卻甚跋扈矝傲,而那姚韞,雖其貌不揚,沈默寡言,卻自有風骨,甚惡阿諛奉承,怎麽也不像存心挑釁惹是生非的刁蠻人兒。

再一細省,除了那兩個一貫膽大的公候貴女毫無顧忌幫舌助威,多數世宦女兒這時垂眸納口,不敢反駁魏桂貞的話,卻也羞於附和,韶華更知事有蹊蹺,正要息事寧人輕輕帶過……

不防身邊一慣心直口快的長樂妹妹正被戳中了逆鱗!

曉曉年才六齡,又被眾多寵慣,自是不料會有人膽敢欺瞞哄騙她,這位可是王爺爹爹的“腦殘粉”,一聽姚韞竟敢仗著父王對姚侍郎的看重欺人,敗壞她爹輔政王的名聲,哪裏能忍,小胸膛一挺,不問青紅皂白就將姚韞斥責一番,逼她道歉認錯。

姚韞之父本就生性耿直,女隨父品,也不甘受辱,咬牙反駁,據理力爭。

那魏小娘子一見,還有不火上澆油的?又是一番搬弄唇舌,直指姚韞狡言無禮,欺長樂公主年幼,將她奈何不得。

曉曉本就與阿貞親近,有這先入為主,再兼以貌取人,篤信是其貌不揚的姚韞作怪,更添怒火,居然氣惱之下,說出醜人作惡,睹顏即知野蠻無狀的汙辱之語。

那姚韞性甚剛烈,平日眾人孤立於她她也不多理會,不過貴女之間即使年幼也多耳濡目染,懂得機鋒婉轉,哪曾受過這般直言不誨的侮辱,小姑娘自覺顏面掃盡,傲犟起來,竟就折身往後,二話不說就要投湖以證清白挽回尊嚴!

這下,“外強中幹”的長樂公主直接嚇慒了,好在一旁還有不少宮女內侍,眼疾手快地阻止了姚韞。

曉曉小嘴一撇,兩眼含淚一溜小跑找太後告狀去了……

當日旖景正好在慈安宮,得知事發經過,壓根不需詢問審案就知閨女是被人利用挑唆,這才深刻意識到“無知”的禍害,縱使閨女金尊玉貴,將來不至受欺,可頭腦簡單無疑會被有心之人利用操控,及到做出無法挽回的事,便是悔之晚矣。

王妃有如醍醐醒頂,只覺及時教管方還為時不晚,不比旖辰對曉曉的溫言安慰,王妃肅聲斥責,親自帶著曉曉前往學士府當面倒歉,從此加強管束,再不讓曉曉恣意枉為,尤其在識人察情方面。

管教女孩的事兒,原該母親負責,顯王即使心疼孫女兒也不好阻止。

老王妃倒試著勸解了幾回,見孫媳婦心意堅決,也無能為力。

至於大長公主,在收到旖景的警言後,付之一笑:“該怎麽教導女兒,原是你這母親的責任,我這外曾祖母自然不會橫加幹涉,可景丫頭,你也別要求我這老人家在曉曉面前作惡人才對。”

旖景:……

她只好轉而警告虞沨:“兩個祖母都站在曉曉一邊兒,好歹你要與我統一陣營,如你從前所言,我縱使不願養得曉曉與人勾心鬥角,萬事小心翼翼委屈求全,總歸也該明辨是非,不被有心之人輕易利用,即使沒有爭強鬥勝之心,也該避免被人算計。”

輔政王雲淡風清:“說得有理,不過今後,我對兒子們怎生嚴厲,王妃也莫在背後拆臺才好。”

旖景:……

話雖如此,可事實證明,輔政王還是把王妃的話放在心頭,他雖沒一同與王妃娘親唱黑臉嚇唬曉曉,在接下來那一段時日的“母女對恃”之戰,輔政王兩不相幫,面對女兒的委屈哭訴與妻子的埋怨心疼,盡職盡責地兩相安慰。

固然,王妃娘親忽然強硬的態度起初也引起了公主閨女的抗議抵觸,不過曉曉最終認清胳膊擰不過大腿的現實,心服口服。

眼看著曉曉自發自覺與“恨之入骨”的姚韞握手言和,並不動聲色開始疏遠魏小娘子,王妃長舒口氣,這才聽進輔政王張弛有度的勸解,對曉曉的管束略有放松,並不曾強力扭轉她心直口快的秉性,自也不會逼迫曉曉對待旁人曲意迎合,不過用心在是非黑白上,著力於教導曉曉遇事冷靜,休得妄聽人言,更不可再犯以貌取人的偏見。

可就此一來,長樂公主心目當中也產生了“懼怕”二字,那就是她的王妃娘親。

番外之三——路見不平,曉曉“拔刀”

自打公主殿下心裏有了“敬畏”之人,至少在王妃娘親的面前“小心謹慎”許多,不過但凡孩童,就算生於那些家教嚴厲的門庭,多少也在暗地裏做過幾件恣意之事,更別說曉曉始終沒有受到過份約束。這些年間,公主殿下偶爾也會闖些小禍,一當“事發”,總會向除了王妃以外的長輩尋求庇護,據她經驗總結,最穩妥的“避風港”堅決當數父王,而公主殿下的手段無非就是撒嬌示弱以博輔政王憐惜,有父王開口求情,母妃的“家法”回回也只高高舉起輕輕放下,讓曉曉平安闖過不少“劫難”。

當然挨兩句斥責被罰字抄書是少不得的,挨罰之後,公主殿下又會乖巧許多。

可這日傍晚,眼見曉曉迫不及待地求助甚至到了角門,“此地無銀”得這般明顯,虞沨也料到事態“嚴重”,他只瞄了一眼妻子暗沈的神情,遂知情識趣地選擇了袖手旁觀,總不能回回讓妻子狠下心來做那勢單力薄的黑臉。

但輔政王陪著旖景進入關睢苑,又看了一眼身後垂眸摒聲、小心翼翼跟隨的乖女兒,到底壓低了聲兒,幾乎緊貼旖景耳畔叮囑一聲兒:“有話好好說,曉曉眼下越發懂事了,也不是無理取鬧的頑劣孩子,王妃當以溫言教導為主。”

頓步轉身,立即就接觸到曉曉可憐兮兮的淚眼,王爺輕笑搖頭,淺咳一聲:“我還有公務,曉曉,隨你母妃先回後院。”

“爹爹……”公主殿下咬著嘴唇,越發泫然欲泣“孤獨無援”,全不似往日的活潑爽朗。

但曉曉這回可算心機白費,只是得了父王輕撫一下發頂,眼睜睜地看著“救星爹”頭也不回地往外書房去,默默地把眼淚忍了下來,甜蜜地彎起唇角朝向“煞星娘”,意圖討好。

旖景似笑非笑,頓足等待,當曉曉磨蹭過來,旖景才拉住女兒的手,就感覺到一個清晰的顫栗,心裏頓時無奈——“惡人”確是個吃力不討好的角色,難為她家輔政王,這些年來在三個兒子面前那般不茍言笑,堅決貫徹嚴父形象。

夫妻兩個分別兩處“惺惺相惜”,曉曉這一路自顧煎熬,跟著母妃回屋,比丫鬟們更搶先一步上前,殷勤地替母妃除下外頭的薄氅,甚至要笨拙地替母妃凈手。

旖景越發無奈,一邊兒揣摩著這丫頭今日究竟闖了什麽大禍,一邊兒阻止了殷勤討好,拉著曉曉坐在炕沿兒,故作無意掃了一眼曉曉身邊服侍的大丫鬟,見她也正倉促不安,輕垂微握的手掌顯出顫栗的關節,難免心下一沈。

曉曉身邊的丫鬟多為自選,唯有這叩玉是旖景精挑細擇,她已十五,穩重細致,很有當年春暮的品格,這時卻也掩示不住慌張憂懼,可見曉曉亂子惹得不小,稍微沈吟後,旖景摒退旁人,待托起茶碗緩緩品了半盞,才道一聲:“說吧。”

女兒十歲了,和自己幼時一樣,甚重顏面,即使犯錯要斥責管教,也要留意不當旁人的面兒,讓女兒難堪。

“母妃……”歷來英豪闊量的公主殿下此時像只哼哼唧唧的蚊蠅。

其實多數時候,曉曉還是以“娘親”稱之,調皮起來的時候,有時直呼“楚妃娘娘”,一般來說,當喚“母妃”,必定做賊心虛。

“今日女兒罰了二弟……”曉曉一邊打量著母妃的神色,一邊囁嚅。

“二郎又怎麽了?”語氣尚還平和,旖景微微含笑。

女兒有她家輔政王的寵慣,在家中的地位遠比三個兒子“高上”,大郎由翁爹親自管教,虞沨在公務之餘,也時有關註,養成少年持重,也就是在年幼時偶爾洩露對集寵一身的長姐諸多羨慕,這兩年來,越發沈穩上進,待上尊恭,對手足更加謙和友睦,年齡是比曉曉小上兩歲,隱隱反如兄長。

相比大郎,二郎、三郎更加自由恣意,然,三郎性情酷似虞沨,溫文爾雅,騎射略遜,更擅書畫琴瑟。偏就二郎,天性跳脫,尤其不拘小節、恣意而為,雖尚年少,隱隱顯出足智多計,表現為最愛惡作劇,且壞事由他所為,往往不讓旁人察知,多得虞沨與旖景都擅“斷案”,多少事件,才不讓大郎、三郎擔當擋箭。

也唯有二郎,有那脾性也有那膽量向曉曉“宣戰”,姐弟兩個發生不少明爭暗鬥的趣事。

二郎六歲那年,就暗暗教唆還長他兩歲的謝小郎,串通蘇荇之子,將曉曉悉心“調教”已經會誦“窈窕淑女”的一只紅頂綠鸚哥盜去烤吃,惹得曉曉痛心不已,鬧去鎮國公府、衛國公府,險些沒讓兩家長輩動用家法懲罰“頑劣子孫”,這事後來還是百忙之中的輔政王抽空斷案,把罪魁二郎察獲,曉曉從此對二郎“銘記於心”,一門心思要揪他小辮。

姐弟倆鬥法多年,勝負參半,但有輔政王偏幫,總體說來,二郎吃虧更多。

不過是稚齡孩童無傷大雅的小打小鬧,再者姐弟倆也沒傷及情誼,反而曉曉與二郎在鬥法過程中愈更親近,是以虞沨與旖景也沒有橫加幹涉,剝奪兩人間別具一格的“相殺相親”。

而曉曉隨著年齡增長,逐漸不再依靠哭訴告狀的手段,最近,她更加熱衷緊盯二郎的“惡行”,待“罪證確鑿”,擺出長姐的架子直接教導。

旖景只聽曉曉分辯:“二弟不滿新來的先生,暗中使壞,捉弄先生……女兒察明此事,以為二弟此舉是不敬師長,理應受罰……二弟卻心懷不服,女兒一氣之下,就責打了二弟掌心……”

換先生的事,旖景是知道的,起初幾個兒子的啟蒙導師為虞沨親自邀請的溟山士子,兒子們對原來先生甚是尊崇,不久前,虞沨卻忽然為兒子們換了教授,這位卻是啟蒙的“宿敵”,兩人在學術上見解不同,此番換教,多少讓兒子們有些不適。

旖景與虞沨心有靈犀,並不曾就此事詢問質疑,因她明白虞沨的想法,是想教導兒子們不至固信一家之談,而成融會貫通,才能學以致用不持偏執淺見,起初的碰撞再所難免,只要加以引導,不難讓孩子們明白其中道理。

不想碰撞得這般嚴重,讓二郎這個天生“頑劣”的孩子捉弄起先生來。

旖景摁了摁額頭:“二郎可承認是他所為?”

“承認,卻還狡言強辯……父王公務繁忙,祖父也因戰事牽絆,女兒身為長姐,既知此事,只認為不能不顧……”

旖景失笑:“你是姐姐,弟弟犯錯,理應教導。”

她還是了解曉曉的,不至於做出栽贓之事,也不會狠罰二郎,不過是借此機會顯示長姐“權威”打壓二郎而已,決不會產生“做賊心虛”之態,這丫頭,無非是在鋪墊罷了。

曉曉果然沒有如釋重負,小肩膀越發地蹭了過來,依然囁嚅:“母妃,除了這樁……”

原來秋霜的二嫂胡氏當日“殺”來王府當面抱怨,有意落於人耳,這話很快傳到曉曉耳中,秋霜雖是曉曉保母,多年前授命於王妃,要對小主人行引導約束之責,不過一來主仆有別,再者秋霜對曉曉又是真心疼愛,曉曉一貫稱秋霜為“霜姨”,十分親近尊重,公主殿下一貫護短,又兼頗有俠義之風,當知她霜姨被人刁難侮辱,就像自己被人責難一般難受,當然不會袖手旁觀。

於是這會兒,曉曉口訴胡氏言行之後,老實交待了她今天惹下的另一亂子:“女兒借口看望楊嬤嬤,得了老祖宗的許可,有意沒讓霜姨跟著,本來打算的是,讓嬤嬤好好管束胡氏,不讓霜姨白受委屈,哪知嬤嬤這段身子不好,聽說後就生起氣來,偏那胡氏還當面頂撞,嬤嬤更是惱怒,竟暈厥過去……”

其實胡氏的那番話,自然瞞不過旖景,不過她也知道秋霜的心思,一來始終顧及著親情,再者這也始終是楊嬤嬤的家事,秋霜不曾求助,旖景也確不好插手,胡氏那番自作聰明,遇到的都是明白人兒,註定沒有效用,這不,就連曉曉的反應,也沒遂那胡氏的期望。

旖景笑問曉曉:“若你要打抱不平,該埋怨薛家才是,依胡氏所說,是薛家瞧不上你霜姨一介家奴,怎麽你倒尋上了胡氏的不是?”

見母妃大人沒有生氣,曉曉膽氣一壯,不再囁嚅,兩眼忽閃:“胡氏明知霜姨與母妃的情誼,別說在咱們家,任誰也不敢冒犯,便是出門在外,那些人對待霜姨表面上誰不殷勤?就算是轉述,這話對霜姨也是侮辱,更會讓母妃不滿。再者,霜姨一貫與人為善,哪會仗勢侮人得罪別家,薛家人平白無故怎麽會侮辱霜姨,難道就不怕開罪了咱們?分明就是胡氏捏造,女兒就想,胡氏有意留了丫鬟在場,無非就是想讓這話傳到女兒耳中,利用女兒年幼無知,一心為霜姨不平,把話說給父王母妃,定是別有企圖。”

“那你怎麽想到把話說給楊嬤嬤聽?”旖景又問:“你既知胡氏別有企圖,只作不聞不讓她得逞豈不簡單。”

曉曉抿了唇角:“女兒是想,胡氏能說出這番話,心裏必定對霜姨鄙夷不滿,認為是霜姨拖累了她,偏偏還想利用霜姨,得父王母妃的好處,霜姨自不消說,嬤嬤也從不是這般貪婪的人,必定是被胡氏瞞在鼓裏,女兒打聽得霜姨被胡氏責備,卻不曾將這事告訴嬤嬤,一心替胡氏隱瞞,心裏實在為霜姨不平,又擔心胡氏沒能得償所願,又再怪責霜姨,於是就沒忍住……母妃,是女兒莽撞了,不知會氣煞嬤嬤,讓她老人家生病。”

“聽你這麽說,倘若楊嬤嬤沒有生病,便不覺有錯了?”旖景斂笑,看向曉曉。

公主殿下似乎有那麽一下瑟縮,但很快沈穩下來,頗帶著些倔強,語氣卻不激昂:“女兒並不認為這話告訴嬤嬤,有任何不對。”

可話一出口,曉曉也難免忐忑,偷眼打量旖景,卻見母妃大人唇角一揚,立即就感覺到溫暖的掌心在她發頂一揉。

“雖是莽撞了些,難得能為你霜姨著想,也不枉秋霜疼你一場,對你事事盡心。”

曉曉不由自主瞪大了眼:“娘親不怪曉曉?”

“不怪,雖然以我看來,你霜姨壓根不會把胡氏的話放在心上,你走一趟純屬多餘。”旖景拉著女兒的手:“也別擔心嬤嬤,她沒有生病。”

開玩笑,楊嬤嬤是什麽人,不說從前隨大長公主征戰沙場,太平後,也是將衛國公府、楚王府的內宅事務打理得井井有條的內管家,憑她見識手段,還治不住一個破落官宦之家出身的孫媳婦?楊嬤嬤故作氣怒攻心而病,必定是要折騰胡氏不得安生,給她一個警告。

只不過莞晞年紀小小,一來仍秉持“仗義執言”,懂得回報秋霜,二來,倒也會揣摩人心,再不是當初那個頭腦一熱、氣憤填膺就不問青紅皂白行事的冒失丫頭,可見多年教導實見成效,讓旖景欣慰不已,於是,她便忽視了公主殿下仍舊閃爍的眼神,拉著女兒斜靠炕頭,就胡氏之言深入分析,打算灌輸給曉曉更多人情事故。

番外之四——“英雄”救美

“你剛才的那些分析不錯,胡氏有意讓丫鬟在旁耳聞,顯然是要利用你的嘴巴,把她的話傳到父王與母妃耳朵裏罷了,這就說明,她知道你霜姨會置之不理,更或她早就已經在嬤嬤跟前抱怨過,也沒有絲毫作用,出於無奈才如此行事,不過你可細想過,胡氏所圖究竟為何?”

得到母妃大人的肯定,公主殿下正覺喜悅,又被這突然一問卡殼,她之所以“拔刀相助”,皆因不憤胡氏當面侮辱保母,可這時細細一想,胡氏哪能不知霜姨在母妃心頭地位,萬萬不是出於侮辱霜姨的目的,只不過字裏言間把真實想法暴露出來而已。

那麽究竟為何?

“定是為了戶部主事的官位!”當仔細梳理了一遍胡氏的說辭之後,曉曉拔高了聲兒。

旖景微笑:“你霜姨的二堂兄外放多年,胡氏自然是期望他調職回京,不過她是後宅婦人,也非出身世宦,哪裏就知朝堂官務,一眼看準了戶部主事的空缺。”

“難道是,胡氏也被別有居心之人利用了?”曉曉揣測。

以女兒的年齡閱歷,能想到這點也實屬不易了,旖景微笑頷首:“固然有這一層原因,不過胡氏把矛頭對準薛家,又是一層緣故。”

“娘親您就原本告訴女兒吧。”見母妃大人並沒怪罪,曉曉竟也暫且忘記後頭那樁“禍事”,恢覆了親近的稱呼,整個身子都滾進了王妃香噴噴的懷抱裏,仰著小臉撒嬌。

旖景便詳細解說:“胡氏原本還有個妹妹,幾年前及笄就已定親,許的也是戶耕讀之家,不過後來,眼看著你霜姨兩個兄長在地方政績斐然,京都貴族官家也不敢怠慢,心性兒就往上漲,找了個借口悔婚,一門心思想讓小女兒高嫁。”

要說來,若這小胡氏是楊嬤嬤孫女兒,有楚王府這麽一層關系,高嫁也不是不可能,可事實上並非如此,高門大戶都是人精,誰還看不透徹?胡家本就與王府隔著不知多少層,家中子侄又不成氣候,胡氏本人也是個拎不清的,眼高於頂虛榮淺薄,小胡氏更有“悔婚”的惡名,誰願意娶這麽一個媳婦?

倒也有一些門戶動心,考量著能不能借此聯姻與王府之間搭個橋梁,但人選無非是庶子續弦,抑或庶支族人。

胡家哪能看上,於是小胡氏的婚姻就這麽蹉跎下來。

偏偏胡氏心比天高,蠱惑得她娘家人也眼高於頂,不知怎麽就瞅上了薛三郎。

薛家是世宦之族,三郎祖父就任過太宗朝的內閣學士,叔伯之中也出過地方官員,及到三郎,因官制改革而未走恩蔭,通過科舉,先帝一朝就考中舉人。

原本薛三郎已有入仕資格,或者也可通過會試再進一步,但這人卻又沒再急著報考,反而收拾行囊游學去了,不久前,他歸來京都,投帖求見,給虞沨上了本策論,針對因為戰事需動用大筆軍資急需改革的稅收之政,據說見解很是不凡,提議之政也十分貼合大隆國情,虞沨極為重視,薛三郎就此名震京都,極大希望入職戶部。

若依薛三之諫推行稅制改革難免會影響部份人的利益,正巧趕上胡家一門心思要把小女兒推薦給三郎為元配正室,卻被三郎之母婉言謝絕,別有用心之人便利用胡氏的頭腦簡單挑唆生事,打算的是坐收漁翁之利。

“這就難怪了。”王妃解說得詳實生動,才過十歲的長樂公主倒也不難理解,但到底年幼,很快她的關註點就轉移了:“爹爹器重之人勢必才華不俗,娘,曉曉實在也想拜讀薛郎君的策論。”

旖景笑著點了點女兒的額頭:“你往日家就知道淘氣胡鬧,先生布置的功課都要勸警著才能完成,又最煩經濟史策一類,就算給你看了,又能看懂什麽?快別好高騖遠,真有這方面的心思,也得打好根基。”想想又問:“可還記得六歲那年鬧出的一樁糗事?”

長樂公主立即就洩了氣:“娘親快別提了,每當想來只覺羞愧。”

旖景大笑:“我且問你,那時我當你的面,把是非斷了分明,強壓著你去學士府致歉,你雖不敢反駁,看得出來極不服氣,別說姚氏阿韞了,就連我,都被你暗暗抱怨了不短一段時間,後來是怎麽就與阿韞言歸於好了,我看你們兩個,如今倒成了閨中知己。”

“爹爹也教訓了女兒呢。”曉曉險些沒把小臉都埋在母妃大人的衣襟裏,一雙小手扒著旖景的脖子不放:“爹爹當時問我,可知吏部侍郎官居幾品,又可知姚大人品性,更可知姚大人是否當真得爹爹器重?女兒一個也答不上,爹爹就讓我自己琢磨,究竟錯在哪裏。”

旖景竟不知虞沨也在後頭默默唱了回“黑臉”,一時好奇:“那你琢磨出個什麽究竟?”

“當時年少無知……後來還是霜姨提醒,說小姑娘家,不知朝堂之事才合情理,女兒才想……雖然阿貞比我大些,也不可能就知道這許多,既然阿韞沒有說出那些狂妄之語,定是阿貞陷構,可她又是從何得知朝堂之事?多數便是聽得家人長輩閑言議論,對姚大人多有誹言,說不定還怨怪爹爹偏心。”

旖景失笑:“感情你就是聽不得別人說你父王壞話呀。”

“那是當然。”曉曉悶悶喊出一聲,又拿臉去蹭旖景脖子:“娘,女兒現在知道了,母妃生氣的不是我那時受人利用,而是當知道犯錯之後卻不悔改,明明宮女們都說了是阿貞的錯,可我還一直厭惡著阿韞,認為是她不好,累得女兒受罰。”

長樂公主這番知錯能改,楚妃娘娘自然“老懷安慰”,興師問罪於是演變成為共敘天倫,及到下人們侍候完大小主子的宵夜,曉曉甚至都行了辭禮,才又被自己身邊的大丫鬟提醒,頓時想起關鍵的“禍事”還沒坦白,立即又哭喪了小臉,磨蹭上前。

“娘親,還有一事……”

這時候,打定主意袖手旁觀的父王大人仍在前院勞心公務,“無依無靠”的公主殿下委實忐忑難安,她的母妃大人也立即省悟——感情楊嬤嬤這樁仍屬鋪墊,重頭戲還沒開演?!

旖景正襟危坐,全不見早先慈和。

曉曉的眼眶也紅了:“今日從嬤嬤家中歸來,見風和日麗、花香滿都,想到值此春好時節……”

“說重點。”

“一時起了玩心,強逼著乳母允可,往流光河游覽,結果……昌平伯府的三娘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